未来的能源系统转型,有两个重要方向。一是高效,用更少的能源消耗支撑更好的发展。二是清洁,即优化能源结构,减煤、控油,增加可再生能源。要将节能提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多结构、技术、管理节能措施。
近期,我国多地进入“炙烤模式”,用电负荷持续走高。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通知,举办第33个全国节能宣传周,意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唤起人们的节能意识。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血液”和“动力”。在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同时,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导致近90%的二氧化碳排放和70%以上的其他大气污染物排放。提高单位能源消耗的产出效率,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和环境污染物排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降低企业和公众的能源成本,是绿色低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举措、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我国推进节能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2012年至2022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6.4%,相当于少用约14.1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但与此同时,我国能耗强度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仍然存在很大的节能潜力。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深入推进,节能提效工作要承担更大的职责使命。
碳达峰碳中和,表面是环境问题、核心是能源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要求我国能源系统要大幅转型,由此将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未来的能源系统转型有两个重要方向。一是高效,即节能、提高能效,用更少的能源消耗支撑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单位能源产出效率不断提升,工业、建筑、交通等生产生活各领域各环节都要加快应用高效节能的技术与工艺。二是清洁,即优化能源结构,减煤、控油,增加可再生能源,这要求科学推动终端用能电气化,推动更多电力由非化石能源提供,发展储能、调峰、数字化等新技术新模式,保障能源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这两个方向中,高效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前提。对此,要将节能提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多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措施。要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标尺。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创造更大的产出,优化能源资源要素配置,把能源利用效率(能耗强度、单位能源产出效率等)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加快创新节能技术。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农村等传统领域,以及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电气化、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创新先进节能技术,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以节能降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构建新的就业增长点和经济增长引擎。
强化政策机制创新。发挥法治引领作用,修订完善节约能源法。健全节能评价考核、节能审查、监察、能源审计、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节能标准等管理制度。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逐步转变,协同推进节能降碳。完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激励政策,加大对节能降碳工作的支持力度。
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强化能源数据计量、统计、监测,加强企业节能管理岗位、地方节能中心、行业协会等队伍建设,强化社会公众节能意识,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 (作者:康艳兵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邵婉云】
央广网贵阳7月7日消息(记者栾小琳 任振国)如果要赋予贵州一种色彩,绿色无疑是最好的答案。这里绿带环绕,森林围城;这里山城交融,城在林中;这里蓝天白云游,绿野无尽头。这里的人们以青山为邻,以绿水为伴,共享生态和发展两大红利。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贵州,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坚持做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乌江流域铁腕治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绿变富的精彩蝶变。
今天的贵州,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含绿量”,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下好生态修复“一盘棋”
山地和丘陵占贵州国土面积的90%以上。据统计,贵州全省共有125.8万个山头,从它们看贵州,“山地公园省”的称号名副其实。
被称为“地球独生子”的黔金丝猴,仅栖息在武陵山脉主峰的梵净山中。仲夏时节,猴儿们在茂密高大的乔木林中自由穿梭,觅食嬉戏。
今年以来,地处梵净山西麓的铜仁市印江自治县紫薇镇核桃塆,陆续完成了最后一批生态廊道树木的种植。植绿添新绿,将进一步拓展黔金丝猴生存活动的家园。建设这条生态廊道,也是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梵净山所处的印江、松桃和江口三县目前均启动了生态廊道建设,“黔金丝猴生活区域内遍布高大乔木,而我们所在的区域植被比较单一,严重遏制着黔金丝猴的活动空间。通过生态廊道的建设,种植供它们栖息和捕食的武当玉兰、风杨、四照花等植被,将从根本上优化林分结构,更好地保护梵净山生物多样性。”武陵山生态保护修复印江县技术负责人余金华说。
当下,贵州正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的武陵山模式,武陵山区涉及的各生态修复子项目有序推进。项目实施完成后,区域森林覆盖率将提升至63%,土壤流失量年均可减少30万吨;废弃矿山修复率达100%;中度以上石漠化治理率达15.49%;耕地质量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要进展。
绵绵发力,久久为功,贵州对全省生态修复工作进行“一盘棋”综合规划,计划2021年至2035年,分步骤有序实施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黔中城镇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重点工程等“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围绕修复高原生态屏障、保障流域生态廊道、提升城镇生态品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四大任务,构建全省生态修复新格局。
2009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首次亮相,并在中国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
“每公里出行成本不到3毛钱,实在太节能了!”去年6月30日,全球首款甲醇混合动力轿车——吉利第4代帝豪醇电混动轿车在贵阳上市,市民王先生在现场看后,当即决定购买一辆,“开这辆车,每年可以省下几千元油费不说,还能节能减排,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漂亮!”
作为清洁能源汽车,该车型实现了40%节能率,百公里醇耗低至9.2L(相当于汽油车百公里油耗3L),每行驶1万公里可减碳约0.8吨,相当于为地球增添40平方米森林。
近年来,贵州一直走在绿色能源变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是全国最早一批甲醇汽车试点地区。省会城市贵阳更是建立起完善的甲醇生产、甲醇燃料调配、甲醇燃料基础设施、甲醇发动机和甲醇汽车生产制造、市场应用推广的甲醇生态产业链,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贵阳模式”。
截至目前,贵州省已通过市场化方式推广甲醇汽车17000辆,全省投入运营甲醇燃料加注站超过60座,年消耗甲醇约25万吨,替代汽油约15万吨。贵阳甲醇出租车投运量居全球第一,甲醇汽车和甲醇燃料加注站数量全国第一,成为全球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市场化推广最成功、规模最大、覆盖区域最广的城市。
吉利新能源只是贵州探索绿色能源变革发展的缩影。近年来,随着宁德时代、比亚迪、奇瑞万达和玖行能源等企业的相继落户,贵州正沿着自己修建的 “碳”索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蝶变跃升。
创新立法“有保障”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也是贵州境内的第一大河,因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乌江曾被当地一些群众称为“污江”。
乌江清,贵州兴!近年来,贵州打出系列治污组合拳,先后在赤水河、乌江流域实施了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在清水江、红枫湖、赤水河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在全省七大流域实施了河长制。
乌江治理是贵州铁腕治污的一个典型案例。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从2014年起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约束”变成了“硬杠杠”。其中包括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成立公、检、法、司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机构,集中管辖和处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案件。
今年3月1日,《贵州省乌江保护条例》正式开始实施,从明确规定各部门、企业和地方政府在乌江保护中的职责,到明确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从依法加强乌江流域生态环境风险管理,到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应急处置……每条都力求真管用、可执行,切实为推进乌江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贵州牢牢抓住责任追究,为领导干部戴上环保“紧箍咒”,给生态执法“镶牙”,将“生态问责”融入绿水青山之中。
铺好绿色发展的底色,才有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今之贵州,山河成片,“黔景”无限好,以“生态文明”建设看贵州“高颜值”,既有与生俱来的“天然绿”,更有久久为功的“保护色”,新征程上,多彩贵州向“绿”而行。 【编辑:邵婉云】
联系人:一分彩票官方app
手机:18403531375
电话:0736-21614577
邮箱:21614577@21cn.com
地址: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火连坡镇